“赋能”与“创新”,是当下非常热的两个词汇,今天笔者把“赋能”以及“中国工程师创新”这两个议题结合起来,一起来探讨如何更好地赋能,共同激发工程师的创新潜能。
就在今年九月,全球连接和传感领域领先企业泰科电子与赛迪顾问联合发布《2018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报告》,报告指出通信/IT/其他电子设备、汽车行业成为当下国内工程师眼中创新空间最大的领域;八成以上工程师看好中国的创新未来;近六成中国工程师怀有 “通过技术改变世界” 的创新情怀。
TE Connectivity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来咏歌先生表示:“TE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安全、可持续、高效和互连的未来。我们深知工程师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核心力量。从2014年起,我们就持续关注工程师的创新议题。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工程师对中国创新环境的肯定,也希望通过调查研究,提供更多的洞察,以聚集社会各界之力,激发工程师的创新活力和能量。”
那么,TE持续关注中国工程师创新的初心是什么?来咏歌表示,“我本人在大学学的是热能工程,尽管现在的职务和工程并不直接关联,但和工程师群体的这个缘分一直都在。工程师一直都是TE最核心的人才资源,我们在中国拥有2000多位工程师。我们深知,工程师是推动技术发展与落地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无限可能的创造者。”
在某种意义上,工程师创新的节奏也代表了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节奏。从特斯拉的SpaceX猎鹰9号到华为的AI芯片,从街上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到越拍越美的智能手机,这一切都离不开工程师对于创新的不断努力和追求。
来咏歌指出,“我们非常崇尚工程师精神和文化,并积极打造鼓励创新的平台和机制。我们推出 “工程师职业发展阶梯计划” ,为工程师量身制定职业发展路径;我们每年在全球和中国举办创新大会,为工程师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今年是TE进入中国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我们见证并助力了中国工程师创新实力的提升,凭借持续的硬件投入和本土人才的培养。”
未来,TE将继续深耕中国,期望在这里培育与壮大工程师队伍。对于工程师的创新关怀,不仅着眼于工程师个人,也着眼于全社会。作为全球技术与制造的领先企业,TE将不断在促进创新的领域前进,也呼吁社会各界能携手,共同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工程师的创新活力和潜能。
赛迪顾问资深分析师顾文彬指出,“我们在2018年6月初开始和TE合作开展研究。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在9月共同发布了《2018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指数报告》。本着线上与线下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基本原则,一共采取了三种调研方法。首先我们是通过桌面研究来整体梳理中国工程师创新的现状及相关政策。第二,我们定向向2000多位各个行业的工程师发放了线上调研问卷,获得1686份有效问卷,最后我们采用线下调研的方式,选取了不同行业、年龄、性别和学历的工程师进行了定性调查。”
根据报告反映,81%的国内工程师认同中国创新实力较五年前有所提升。这一结果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中国创新实力提升的认可不谋而合。“今年,我们和TE共同关注中国工程师的创新,正是希望通过调研,了解工程师的创新驱动,探讨企业和社会如何更好地赋能,共同激发工程师的潜能,推动中国创新中坚力量的提升。”顾文彬谈到。
如何衡量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
顾文彬表示,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去考量。内因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师所具备的创新技能和经验,二是工程师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外因也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所提供的平台,二是社会所提供的大的创新环境。通过这四个维度,继续构建了2018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的指标体系。
同时也结合线下调研和线上问卷的结果,来赋予了这四个维度不同的权重。经过计算,最终得分是个人满意度指数22分,社会满意度指数21分,企业满意度指数是25分,未来信心满意度指数是14分,2018年指数综合得分为82分,满分100分。从指数得分角度来看,中国工程师创新能量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
今年调研引用“创新能量指数”,从工程师的视角洞察影响创新的因素与未来趋势;同时,就工程师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如何深耕创新土壤及社会如何为创新提速加油展开探讨,并将当下中国工程师的见解呈现于报告中。
工程师的创新能量源自哪里?
近六成受访工程师认为创新的目的是“通过技术改变世界”。50后的工程师希望通过技术改变世界的比率最高,达到64%,最具工程师情怀;从行业看,医疗制药行业的工程师选择该项的比例高达57%,独占鳌头。此外,90后相比其他年龄段的工程师,更具创新热情,选择创新是“热情所在”的比例高于其他各年龄层的工程师。
通信与汽车行业,是工程师眼中的创新能量风口。83%的工程师认为,通信行业是创新空间最大的行业;53%的工程师选择了汽车行业。通信行业,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快速的技术迭代、成熟的产业链、较短的验证周期等优越条件,而新能源车的迅猛发展也让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了创新春天;相比之下,受访者普遍认为传统的采矿/冶金/建筑等行业创新空间较小。工程师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是影响未来创新的关键技术,而近年来频繁见诸于报端的区块链技术却并未得到工程师的青睐。
企业与社会如何赋能创新?
企业如何深耕创新土壤?“2018报告” 显示,资金支持不足、研究配套不完善是掣肘创新的主要因素。工程师希望企业在提供这些 “硬件支持” 的同时,搭建开放的创新交流机制与平台、建立多维度的创新绩效激励机制,并且保证工程师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新,避免不必要的内耗。
报告结果还显示:70%的受访者希望企业提供宽容的试错机会。从趋势看,越年轻的工程师,对于试错机会的需求越旺盛。为了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热情,企业如何在提供较为宽松的容错机制的同时,满足经费控制和项目时效的要求,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社会如何为创新提速加油?逾八成工程师认为创新支持政策,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人才培养方面,对提升社会创新环境更为重要;近七成工程师希望创新能得到更实际的认可,如购房贷款减免息等。
TE怎样看待中国工程师创新指数报告?
来咏歌表示,工程师的创新能量来源于那颗改变世界的初心,通信行业成为工程师创新风口,汽车行业紧随其后。人工智能是工程师眼中最炙手可热的创新赋能技术,而区块链技术却并未得到工程师的青睐。超过八成的工程师看好中国的未来创新发展,好奇心和“花心”兼用是工程师提升自身创新能量的重要手段。工程师希望企业营造启发、激励、专注创新的企业创新氛围,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政策的保护和实际的认可。
作为工程师来说,想要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保持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而保持好奇心就是要接触新鲜事物。TE在工程师培养上,注重3E:Education,Exposure和Experience。
· Education,就是持续的学习。我们有完备的知识配备系统,为工程师提供最新的技术知识。比如AI技术方面,我们会从美国请教授来中国为工程师讲授AI技术。
· Exposure,我们让工程师置身国际化创新环境中,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外如硅谷、剑桥等一流国际高科技产业区的最新科研动态。而今天,在这个会场之外举行的一年一度的TE全球创新大会,也是让不同国家的工程师共同交流。
· Experience,企业要有容错空间,我们相信试错对工程师很重要。对于企业来说,我们要在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创新成就中达到动态平衡,允许工程师有试错机会,让他们不断积累经验。